當我們旅行
1972年,26歲的托尼和22歲的莫琳決心從英格蘭出發,做一趟環遊地球的一年之旅。此番旅行,為他們開啟一片新天地,從此投入自助旅行書籍的寫作。如今,他們的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旅遊出版社之一...Lonely Planet
先說了,用這種方式開場,倒不是為了讚頌一個偉大公司的誕生,或展現對Lonely Planet的死忠。前一陣子,旅遊生活頻道「勇闖天涯Global Trekker」的台灣篇讓我看了當場傻眼,主持人梅根在台北落腳的地方竟然是圓山飯店,不知道這個以背包客旅行為主軸的節目,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。想了又想,可能又是台灣的官方單位在背後搞鬼,Global Trekker名氣這麼大,當然要趁機宣傳一下,只不過這些官員們大概搞錯了收視的族群。但其實從Global Trekker較近期的節目也不難看出一些蛛絲馬跡,刻意推銷某些地方的操作屢見不鮮。而伊恩萊特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,而不是那個幽默、瘋狂的背包客。隨著商業化後,失去最初的原汁原味或許不是他們所願意,就像現在攻佔全球書店的Lonely Planet,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公司跟最初背包客的形象,似乎也有了一段距離,雖然渴望到四處自助旅行的人們(包括我),還是深深地受Global Trekker、Lonely Planet還有一堆賺大錢的媒體跟出版社影響。
這本書值得一看的原因,是因為它記錄了最初的美好。我所指的倒不是艱辛的創業過程,畢竟我始終不能認同把興趣當成謀生工具這件事(因為金錢壓力而削減了對興趣的熱情是最不值得的事,更何況四處尋訪旅遊情報聽起來完全像件苦差事)。而是一股對旅行的熱忱,無論身處任何的時空背景。當然,很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個人對這類書籍的偏好,總覺得routine到不行的生活,需要一些讓人渴望旅行的激勵。
或許是Lonely Planet源自於澳洲的原因,澳洲的系列叢書,不但把澳洲大陸大解八塊還外加一堆主題專書。單就澳洲而言,稱得上是市面上最詳盡的自助旅行指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4年2月,雪梨
做個稱職的觀光客,跟著旅行團導遊趕遍了所有雪梨「該去的地方」,有歌劇院、有雪梨塔,當然還有孝敬親友的綿羊油。
雪梨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城市,只不過遊覽這個城市似乎還有更棒的方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6年2月,北領地(Top end)
不想再讓任何人限制去向。唯一確定的,大概只有來回機票,剩下的就交給當時的心情決定。
往凱薩琳峽谷的路上(點圖播放)
卡卡度國家公園(點圖播放)
從此肯定,這輩子絕對會受這塊南方大陸不斷地召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7年9月,北昆士蘭
一個人,一部單車。決定換個旅行方式,追求不同的感受。
將會是場華麗的冒險,抑或另一個苦難的開始? to be better or worse?
拭目以待~
詳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