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8日

核二廠,等浪

0725-5
下了萬里交流道,沿著基金公路一直往金山走,爬過最後一個山頭之後...看到海洋的那一剎那,不禁就會覺得「唉~~~海就是這麼吸引人!!!」

0725-7
不知不覺,相機在防潮箱裡這麼一待,就是兩個月,說起來也是蠻遺憾的事。Andre幾天前跟我說「人是習慣的動物」,這句話還真的讓我想了好一陣子。這幾年,我養成了旅行的習慣,拍照的習慣,寫作的習慣,喝酒的習慣,開車要唱到燒瞎的習慣...還有看自己部落格的習慣。(其實點閱這個部落格次數最多的大概就是我的右手了)(笑)

0725-3
Bring it on!

0725-6
衝浪,熱血到不行的運動啊!

0725-4
裙擺搖搖

0725-2

0725-1
中年男子的沙灘奔馳

男人的身體,就是應該曝曬在陽光下或者在海上任由浪花拍打,這是今年夏天準備奉行的信念,雖然夏天已經過了一大半...。不管了!就這麼決定,學衝浪去!

詳全文>>

2010年7月24日

黑頁

黑頁,不是指不光彩的黑暗內幕,而是一種漫畫的用詞。凡是時間軸往前推的回想,或者為了劇情舖成的前情提要,漫畫的頁面都會將背景反黑,稱為黑頁。


《海賊王》的582話到589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尾田榮一郎花了極大的篇幅描述魯夫與艾斯成長的過程,目的是為了說明魯夫為什麼會因為艾斯之死而悲傷到崩潰。

黑頁無疑是用過去補足現有的不足,或者可以說是乾脆另闢章節為主軸劇情下註解的作法。但並非都有非畫不可的必要性,顛峰之戰後連續八話的黑頁,感覺倒比較像是尾田老大想稍微休息喘口氣。海賊迷們在高手相繼登場後,吃慣了重鹹的對決戲碼,難免對一連串清淡的黑頁感到沈悶。不過就像Mark常說的,漫畫總是要有黑頁存在。


魯夫的崩潰其實完全可以理解,並竟他哥哥就這麼在他面前被殺了。


把黑頁做成這樣的比喻,不知道算不算是適當的延伸。最近有一本剛上架的散文集《旅行的所在》,作者是松浦彌太郎。對作者而言,這是一本完全文字化的黑頁,描述著他早年從高中休學後,在歐美等地遊歷的經過。內容忠實地用平舖直述的文字描述,讓人很容易進入他的每個故事,即使沒有附上任何一張照片。松浦先生的筆觸,就像每個人回憶起往事的方式。裡面的故事大多圍繞在人跟人,沒有刻意沿著時間軸的編排,也沒有精心埋下的戲劇性伏筆。看這種書很適合待在天花板裝有吊扇的昏暗咖啡廳裡,或者邊喝著一杯威士忌。就算是漫不經心也無損閱讀的樂趣,看完了他在紐約吃早餐的故事,可以當作一個平淡描述的結束繼續往下翻,也可以從他邂逅早餐店女孩的經過,闔上書本自己延伸想像,即使這兩個人的相遇只是幾句簡單的對話。當感情過於豐富的時候,就特別容易跟著投射出相似的往事。蠻有趣的是,裡面有不少文章是作者以一個年過四十有家室的父親身分,在訴說幾段年輕時的戀愛跟一夜情(笑)。松浦先生的文章大概就是因為這般地"忠實"才顯得有魅力吧。

兩年前買了松浦彌太郎的另一本書《最糟也最棒的書店》,但讀完一次後就一直擱著它,可能是因為內容大多講的是作者創業開書店的過程,多少顯得比較乏味。因為太喜歡《旅行的所在》,所以又回去翻了這本書,果然還是被不做作的文字吸引著。松浦先生真是一位寫黑頁的高手。在〈接受孤獨〉這個章節,他講了一段關於一把用了將近二十年的瑞士刀的故事,在通過法國海關時,因為不小心放在隨身行李,被迫要做出抉擇。

"海關人員問我「這要怎麼處理」時,我隨口回答「不要了,請你處理掉吧」。這把瑞士刀我用了很久,也很喜歡,光是這把刀大概可以寫上十篇左右的稿子,但是我還是很輕易地把它捨棄掉了。我想當時應該也有留下它的方法,但不知為何,就是覺得「跟這傢伙道別的時候終於到了」,很乾脆地就接受失去它的事實。"

我對日文一竅不通的程度,是連五十音都搞不清楚誰是誰。但我很喜歡日文的翻譯文章喜歡在對人事物加上OS的寫法,這大概也是日本人平常慣用的口吻吧。就像這把被形容成傢伙的瑞士刀,OS內容的描述常常會跟現實有段差距。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也很常見,好比說「明哲君,下回一定要提起精神表現一番!」我們因為不會這麼正經八百地對自己講這些話,心裡面的OS一講出口,大概也就噗嗤一聲跟著笑場。但日本人似乎很習慣這樣的自我對話。

其實松浦先生告別瑞士刀這種時刻,我們也碰多了,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捨棄了很多曾經喜愛的東西,即使當時還不是它們命運的終點。我曾經在整理衣櫃時,發現一條幾乎快被我遺忘的二手破牛仔褲,很喜歡,只是我想再穿上它的機會不大。當時不知道為什麼,就決定要丟到慈濟的舊衣回收桶,丟下去的瞬間,覺得也該跟這件牛仔褲說些話,大概也是同樣那句話吧。松浦先生的細膩,準確地描述這種感受,就是有點像男子漢間道別的感覺,然後希望各自能珍重(笑)。「有時候,有時候,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。相聚離開,都有時候,沒有甚麼會永垂不朽」,或許再讓我回到跟那條牛仔褲道別的時刻,我會哼唱著林夕的紅豆吧。(林夕最近在這個部落格還真是陰魂不散...)

《旅行的所在》有一篇描寫親情的〈母親〉,內容描寫作者從沒出過國的母親為了到美國照顧當時感冒的他,編了一個找親戚的理由,然後隱瞞作者,專程飛了這麼一趟太平洋。親情是世界上最難以割捨的東西,看完了這篇,彷彿失去繼續往下翻這本書的動力,然後也想起了一些關於親情的黑頁。

"採竹筍的人,對竹筍的成長需要有精準的判斷力。需要觀察土壤表層的情況,決定下鋤頭的位置。把土壤挖出來後,筍子下刀的切點也是門學問。整個過程若有些微的差錯,都可能會導致其他竹筍的生長不良。那絕對是達人級的身手,同時也是我來不及從我老爸身上學會的技能之一。小時候夏天我老爸常騎野狼載著我往觀音山的竹林跑,挖竹筍這件事我絕對幫不上忙,所以除了幫忙提東西,我也只能在旁邊找找鍬形蟲或獨角仙這類小動物。夏天的竹林裡,有竹葉的遮蔭,其實不算悶熱,但在山坡地上上下下還是很容易搞成滿身大汗。有一次,我老爸打著赤膊跟我一起坐在竹林裡休息,來了一陣涼爽的微風,也把樹葉打得窸窣。我老爸跟我說口哨可以引風,剛開始聽不懂他的意思,於是他開始規律地吹起口哨。吹了幾聲之後,風真的來了,而且就真的像是跟著口哨而來,一陣一陣,然後他轉頭給了我一個自信的微笑。那天下午,我一直專心地在竹林裡玩這個遊戲。"

...那還真是令人懷念的陣陣微風

dra

詳全文>>

2010年7月13日

開門見山

這實在不像是一本會吸引我的書。約兩百頁的散文集,高中國文課本大小。完全以大便色為基調的封面設計是一個極不起眼的黯淡,而且這個大便色夾帶了一點青色的元素,更糟的是還搞了一個硬皮的精裝本。會翻開它純粹是因為它的標題,但開始讀了幾行字之後,我繼續讀完了一小篇,然後讀完了一小篇之後,我又繼續讀下一篇...。不知道翻了多少頁後,我把書合上,頭抬起來稍稍往後仰了一下,忍不住呼了一小口氣,然後就盯著作者名字的那三個字...

「天啊!妳是我腦袋裡的寄生蟲嗎?」


《旅人》--胡晴舫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hcf666/archive/2009/12/10/454686.html

我其實是在書店等一個人,結果那個人遲到了半小時,不過倒是很感激多跟這本書相處的三十分鐘,後來就在博客來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下。《旅人》是胡晴舫十年前的第一本著作,現在在書店裡看到的其實是重新上路的再版。書裡面寫什麼?都是關於旅行的事!你想得到的跟你沒想到的,不過絕不是本旅遊指南。有些文字對於喜歡旅行的人來說,貼切地像毛骨悚然的猜心術。自己去書店翻一翻吧!沒有很想一五一十的介紹。

節錄其中一篇文章,〈旅行家〉P.81。內容講的是作者碰到了一位別人付錢請她旅行的旅行家。

"...全世界,她幾乎都都跑遍了。「我見過一般人一輩子都未能想像的景象,到過普通人未曾去過的地方。」她強調,「我不走觀光路線,看見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。」這是什麼意思呢,我不敢要求她講白話。她的神態擺出不容質疑的領袖品格。

...我承認,我向來對權威存有反抗之心。...面對旅行家的靈性開導,我的劣根性又來了,我自以為聰明地說,「嘿,我們幹嘛要旅行家呢?要那些旅遊資料,買一本旅遊手冊不就行了嗎?旅遊方式應該就像裁縫衣服尺寸一樣,因人而異。更何況,閒蕩也是一種旅行。」

她皺了一下眉頭,即刻恢復和顏悅色,「因為,旅行家有觀點,旅遊手冊只是一堆資料。在一個有趣的旅行主張提出之前,資料都是無用的。別忘了,旅行不只是旅行,旅行是一種人生態度。」

再一個充滿哲理的句子。我摸摸後腦杓,笑了。"

我想她大概也不是真的碰到什麼旅行家,只是想講個故事諷刺對旅行有過度主觀的定見,然後又想表現出自己旅行與眾不同的人。

腦海裡面浮現一個畫面。一群所謂的旅遊作家或部落客排排站,然後被這些文字噹得七暈八素。我藏身在其中,頭也不好意思抬起來。

為了凸顯自己是個擅長旅行的高手,我們就像這位旅行家一樣,編造出許多奇怪的理論,譬如說,「旅行,是一種生活方式。」實際上,生活某種程度意味著需要謀生。但我們不會像斯里蘭卡的採茶女工一樣,一天在茶園裡工作十小時。我們也不會像柬埔寨的嘟嘟車司機,為了十塊美金騎上一整天的車。我們只會在澳洲北領地"嘗試"製作一支原住民的樂器didgeridoo,然後最後還是買了一些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。即使是淺嚐即止,也要表現出箇中的回味無窮。

什麼是真正的生活?很可能是枯燥到連提都不想提的故事。「櫃臺結帳的人實在太多,為了等這一杯7-11的city coffee我多花了十分鐘,於是我錯過個七點三十分的板南線,打卡鐘就這麼飲恨了三十秒。」不可否認,如果不是發生在台北或其他我們熟悉的城市,或者換一個事件,感覺可能會好上許多。譬如說,如果把「我在新竹當工程師的那幾年」換成「我在紐約學室內設計的那幾年」,確實分出了高下立見的勝負。但"生活"終究是"生活",要是我在紐約求學,我也不會把一鍋白飯必須撐好幾天的寒酸扯出來,如果我還想鞏固這一段充滿品味的異國留學經驗。我有一位主管級的國中同學,每年必須飛幾十趟國際線開會談生意,足跡遍佈全球,多數還是令人羨慕的歐美國家。我沒有很深入地跟他聊過這個問題,不過我想對於旅行他大概也很難保有多大的熱情。把迷路當成一種體驗!?或者沈迷於跟異國陌生人的談話!?...他大概會更關心怎麼趕上會議,或者旅館的床是不是夠舒服地可以讓他克服時差的障礙。

題外話:
這位國中同學最近從台北冷藏快遞了一盒萬華燒餅過來,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撫慰人心的燒餅存在,太威了!
All Black萬歲!!

"...什麼秋水,怎麼望穿。什麼燈火,怎麼闌珊。什麼風景,就怎麼看。何必要拐彎!?..." -《開門見山》,林夕

林夕不愧是金曲獎最佳作詞人,寫得太好了。但對於一個自以為多愁善感,然後又假鬼假怪的人來說,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何必要拐彎。那寫這篇幹嘛!?算是想表現出一點反省的態度吧,雖然也是些沒辦法形容得很具體的事。

dra

詳全文>>

2010年7月7日

對號入座的人生

我不是特別喜歡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,因為我怕看到爛片。好的電影可以引領人進入一個深刻的故事,爛的電影則直接把你帶到萬劫不復的地獄。除了睡眠,沒有其他的方法反抗,然後結束的時候,你還會發現是自己付了錢找罪受。這種經驗從小到大其實也不算多,不過發生了幾次就會讓人心裡產生陰影。《第五元素》,《美麗人生》(羅賓威廉斯),《星際大戰首部曲》...爛片不嫌多,萬一片長太長可能還要冒著憋尿的危險。

若是可以在HBO或其他的電影台轉到印象深刻的好電影,那就真的有中大獎的感覺了。我有兩種喜歡的典型,一個是絕對白爛的黑色幽默,《波蘿快遞(Pineapple Express)》,《終棘警探》...。另一種是關於美國文化的劇情片,《衝擊效應》,《越界人生》,《讓愛傳出去》,《經典老爺車》...。共通點大概就是小製作成本,在台灣不是上映時間很短,就是根本沒上映。


就直接切入我想講的這部片吧,最近在CINEMAX強力放送的《荒野生存(into the wild)》,它算是上述講的後者。先說了,講述電影我是絕對講不過Mark的,而且這是一部絕對的悶片。劇中的主角克里斯,一位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大學畢業生,因為對世事及家庭的不諒解,決定脫離現代文明的束縛,把自己的2萬4千元存款捐給了慈善機構,又燒掉了錢包裡所有的錢,義無反顧地前往阿拉斯加,尋找自己的理想生活。當中主角的際遇、口白,處處充滿對物質社會挑戰的勇氣。最後他如願到了阿拉斯加,但在失去連絡四個月後,人們在一個偏僻的野營地的一輛廢棄公共汽車上,發現了他的屍體。克里斯在死前的彌留狀態時曾嘗試向文明社會求救,死亡的原因是因為誤食有毒植物,而他最後的體重,僅剩下三十公斤。一個關於背包客的故事,冒險的靈魂向現實挑戰,終究還是失敗,偏偏這還是件真人真事。
...

這結局對我來說太過震撼,一直到隔天起床睜開眼,我仍不斷回想這命中注定的無力感,悲傷已經完全滲透到我的腦漿裡。

--《荒野生存》是改編自1997年出版的小說《阿拉斯加之死》(這個翻譯漂亮多了),而真人真事是發生在1992年。


關於命中注定這件事,最近幾年有一些跟上述電影沒太大關連的小體悟,或許可以樂觀一點看待。念高中的時候,我不了解如果可以在麥當勞喝一杯30元的大杯可樂,為什麼要花一百元到星巴客喝一杯沒有甜味的咖啡?又好比看一場球賽,為什麼我現在手裡是握著一瓶苦澀的Corona而不是冰紅茶?很奇怪,年紀漸漸大了,大部分人也都變成咖啡跟啤酒的擁護者。...其實這些年並沒有摒棄過份甜膩的飲料,只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去品嚐苦澀的滋味。然後會發現咖啡廳裡滿滿地也都是對號入座的人生。

人生的每個階段似乎都有注定要發生的美好,也許現在不覺得,但會不會只是還沒坐在那個位子上!?

最近對文字有絕佳的專注力,彷彿又回復成每個禮拜沒有一兩本書就沒辦法生活的書蟲,這種感覺其實不錯,也很適合計畫長途旅行。不過還是有點受不了翻譯小說沈悶的鋪陳,反而對散文類的書感興趣。其中一本是林夕的《原來你非不快樂》,大部分是好奇於可以寫出《紅豆》、《心動》、《你的背包》的華人第一填詞人,會寫出什麼樣的書。關於人際關係還有感情的部分,如預期中有深刻的刻畫。但有一部份的談論是我沒有興趣的政治與香港經濟(想不到林夕寫這種文章其實也寫得很起勁)。而最大的障礙還是對我來說過於吃力的引經據典,大量富有禪意的中國文學。仍然一篇追著一篇讀,我只是在想,會不會到了他那個年紀後我也開始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?

我其實沒辦法幫十幾年後的我回答這個問題。

dra

詳全文>>